第42章 期待已久的晚宴
“林先生,能邀请您一起去吃个午餐吗?”
采访结束后邓惠欣主动邀约道,眼神直勾勾地盯着林燃。
林燃断然拒绝:“不了,我还要回学校备课呢。”
“好吧。”邓惠欣只得另寻机会。
当天采访结束后,来自香江市民的信件如同纸片般涌向香江电台。
其中最多的要求就是重放由林燃“作词作曲”,顾正秋演唱的《壁上观》。
“林教授写的太好了,恳请贵台多放几遍。”
除了这个外,就是大赞林燃的:
“林教授果然有才,希望林教授能多来香江。”
“香江大学是否能够邀请林教授成为香江大学的常聘教授?”
第二多的要求,就是希望林燃留在香江大学任教。
同时本来已经退出梨园演出多年,此次来香江只是为了陪丈夫出差公务的顾正秋,因为演唱《壁上观》的缘故,被香江本地剧院、梨园所热捧,出高价希望能邀请她演出。
香江各大报纸也对此次专访争相报道。
不过不同立场的报纸,报道也几乎天差地别。
“一九六〇年七月十八日香江大公报第一版
学贯东西赤子心曲诉山河游子情
林燃教授电台放谈家国事作歌一阕动香江
本报讯(记者文砚斋)昨日午后三时,全球知名旅美数学家林燃教授应邀于香港电台专访栏目畅谈数学之奥秘,表达家国之情怀。其间林教授首创‘文化上的华国人’这一概念,表达了其对祖国河山、华国文化历史之眷恋和归属感,更亲撰长短句《壁上观》一阕,由宝岛名伶顾正秋女士献声。
节目甫播,港岛震动,街巷间想再听《壁上观》之声不绝于耳.”
大公报的注意力全然放在文化上的华国人这一概念上,这一原本在未来数十年间文化认同不断磨合的成果,在今天被提出来,对于当前局势复杂下的华人世界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
文化血脉相连,更是最好用的tz武器。
《大公报》立场明显,另外一边的报纸在“文化华国”这一概念上,反而和《大公报》立场相仿。
反而在这件事上,英文报纸会大肆抨击林教授思想观念陈旧,尽管科学上做出卓越成就,但思想上却还是古代华国那一套。
这再正常不过了,香江越多人认同大家是文化概念上的华国人,那对于英格兰的管理来说就越困难。
更多小报发现林燃事迹挖掘的差不多,大报都在聊文化华国这一概念,他们为了吸引读者,转而把注意力放在《壁上观》这首歌本身。
像才创办没多久的明报,就由查良庸亲自撰文:
“.节目高潮当属《壁上观》首播。此曲以二黄腔为骨,融西洋交响乐配器,顾正秋女士歌声婉转。曲未终时,本报采访铜锣湾民众称:听至‘全唐的浓墨重彩,一刹那栩栩缕影浮光映宫阙,错问今夕是何年’句,堂前七八客官皆掩面。
何季陶老先生抚案喟叹:林教授此曲,较王国维《人间词》更痛三分.”
一时间林燃、文化华国的概念和《壁上观》之名声动全港。
港岛半山别墅李家,以李家的条件足以让香江电台把歌曲的录音带拷贝一份,然后自己在家慢慢放。
光是李慧玲的房间里就有一台当前最贵的德意志Grundig收音机,带录音功能,顾正秋的声音在房间里回荡。
李慧玲白皙的双脚悬在床上,她对面坐着被不情愿拉进来的李少元,好不容易放暑假,他还赶着去和女同学约会呢。
“又怎么了,海伦?林教授是什么样的人我不是和你说过很多遍了吗!
风流倜傥、一表人才、学富五车、横贯中西。”李少元尽挑好话说。
李慧玲起身握住哥哥的手来回挥舞:“我说的不是这个,我说的是,你能不能回去上他的研讨班?”
李少元连连摇头:“怎么可能,你听过有退学了还能重新入学的道理吗?”
李慧玲嘴巴嘟起,眼睛一转后有了主意:
“不,还是有可能的!
你如果去教室门口跪下恳请林教授让你重新回去上课,他肯定会觉得不好意思,不想丢脸然后让你继续回去接着上课!”
李少元脸色大变,白眼都要翻到天上去了:“林教授不丢脸,我脸丢完了是吧,不可能!说了不可能就是不可能。”
李慧玲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威胁:“哥,那你同时脚踩三条船的事情我可就瞒不住了喔!”
李少元哀求道:“你是我姐,我不是你哥,你说吧,你想要什么?”
李慧玲把李少元身体转了个面,在他背后帮忙捶背道:“我不想要什么,就想你帮忙请林教授来家里做客吃个饭,我们认识一下。”
李少元连连摇头:“你要知道林教授在香江可是谁家的大门都没进过,人家都写了《壁上观》来表明心志。
又怎么可能会想和香江的这些家族卷到一起。
香江这些大大小小家族,背后都或多或少有英格兰、华国、德意志
深夜慢读:csw888.com 丝袜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