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0

万国衣冠拜冕旒!”这是多么气象浩大的盛世之景啊。】

  【作者有话要说】

  本来以为这章能写完王维的(挠头)

  第82章 (视频) 王维的“五宗罪”

  [很难想象王维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了这首诗。]

  [原来这首诗是王维写的啊?]

  [我一直很喜欢这句诗, 总觉得他把盛唐的气象很好的表现出来了。]

  [安史之乱之后的盛唐还是盛唐吗?根本挽救不回来了。]

  [真的是病入膏肓,这个时候还想着扯遮羞布遮遮掩掩。]

  [能不能要点脸啊,自己偷跑还要别人写诗赞美?]

  [已经开始生气了, 博主以后会讲到安史之乱吗,不会气死我吧?]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所有人将这句诗在嘴里反复念着。

  诚如天幕所说, 气象浩大之景在这短短一句诗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如果不是天幕将王维作这首诗的境遇说出来, 谁会想到, 这是他在被全朝堂的人排挤, 且经历过安史之乱后所作出的诗呢?

  它看起来像是有人真切看到了大唐繁盛的画面,由衷赞美,由心而发。

  这诗是好诗, 但王维写这首诗, 是出自本心吗?

  他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看遍了人情冷暖之后,还能由衷赞美这个大唐吗?

  每个人将自己代入到了王维当时的境遇。

  他们纷纷摇头。

  是不能的。

  他们不仅不会发自内心赞美这个朝廷,他们甚至对这个朝廷生出了怨意。

  那已经对这个朝廷失望了的王维究竟是为何还要坐在官位, 拼命往上爬呢?

  李隆基看着弹幕。

  他在仔仔细细寻找任何安史之乱的踪迹,以及和安史之乱有关的评价。

  他现在还没有亲身经历, 甚至不知道这究竟是一场怎样的战乱, 他只能通过天幕只言片语透露出来的内容去揣度, 去猜测。

  “安史之乱之后的盛唐还是盛唐吗?”

  “根本挽救不回来了。”

  “真的是病入膏肓。”

  病入膏肓……

  他觉得他所能见到的实在有限。

  单从这次了解到的内容他实在难以想象安史之乱的全景。

  自从天幕讲到王维, 并逐渐将安史之乱的面纱揭开, 后人对他的谩骂始终没有停止过。

  因为他弃城而逃?还是因为他让王维这样一个人才蒙上了灰尘?

  【王维坐在中书舍人的位置, 然后在不到五年的时间内, 兼迁中书舍人, 最后, 他官至尚书右丞,这是他这一生担任过的最高职位。这也是我们后世称呼王维为王右丞的缘故。】

  【很多人觉得,王维的仕途已经比安史之乱之前顺多了呀?人往高处走,他为什么不继续往更高的地方走了呢?】

  【王维他志不在做官,他能在安史之乱后呆在太子中允的位置不断往上爬,是为了他的弟弟王缙。】

  看着天幕的王缙有些震惊。

  阿兄在那样的情况下依旧执意要呆在自己不喜欢的朝堂,是为了他?

  文武百官也再次被这兄弟情谊给感动。

  【官位高了,他说话的分量就更重了。他用自己这比曾经更具有重量的声音,写下了《责躬荐弟表》,他在其中检讨自己自己的五宗罪过,并将自己和弟弟王缙进行了对比。】

  【五年过去了,那场皇帝弃城而逃,满城臣子沦为逆贼阶下之囚的安史之乱已经像是很久之前发生的事情一般,长安城内,人们渐渐淡忘了这件事,在莺歌燕舞的一片赞颂声中,人们渐渐忘记了这场战乱带给所有人的伤痛。】

  【太阳照常升起,也如往常一般落下,街上的小贩依旧会沿街叫卖,坊市里的铺面也照常开门做生意。朝臣们依旧是那个点上下朝,皇帝也如曾经一般坐在龙椅上。一切好像并没有什么不同,时间依旧往前转,大家都在被时间推着走。】

  【可始终处于痛苦之中的王维不敢忘,他不敢忘那城门大破的屈辱,不能忘记身陷囫囵满身秽溺的狼狈,也没有忘记刀架颈上的危情,更没有忘记这五年连续不断的骂声。他最没有忘记的,是他弟弟放弃一切相护的恩情。】

  【这五年他沉默做着自己的事情,哪怕他服了哑药泻药,竭力抗拒出任伪职,这依旧不能消弭他的过错。他没有死在那场战乱,还在之后安然无恙,一路平稳做到尚书右丞的位置,他就是罪人,他自愿承担了所有的骂名,始终没有为自己辩白过一句。】

  【直到在这篇《责躬荐弟表》中,他才第一次表明自己的心迹:“昔在贼地,泣血自思,一日得见圣朝,即愿出家修道。”但他也知道,“始愿屡违,私心自咎”,在国家大义面前选择私情,他就是做错了。】

  【所以那句看似辩白的话,也并非真的是为自己辩白,他最终的目的,是“责躬”,是“荐弟”。】

  【所以他说:】

 &emsp

深夜慢读:csw888.com 丝袜小说网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