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150

sp;夸张到不少伙计都想留下来种田啊。

  相比做伙计的辛苦,真不如留下来种田。

  不就是落户在昌河州吗,他们可以啊,虽然根据这边规定,只能携家带口的才能落户,那也可以的。

  在这地方安家,至少是有土地的。

  冷。

  冷就看看棉花啊。

  人家这地方,棉花也有四百斤左右的产量。

  穿上棉衣不就行了。

  再说,这地方还有火炕。

  没棉花没火炕的时候,有什么皮子,还有乌拉草。

  总之这些困难都能解决。

  给他们田地就行!

  听当地官员的意思,现在人口少,还能分到土地。

  等人口多一些的时候,就要花钱向官府买荒地了,价格虽然不会太高,但也是个支出。

  这代表什么。

  代表想来的话,动作一定要快!

  伙计们还有一个想法,那就是:“纪大人主动来的地方,能有错吗?”

  是啊,当初都说纪大人主动去什么昌河州,是自讨苦吃。

  现在这里还苦吗。

  不见得啊。

  纪大人把这里都发展好了,以后肯定会更好的。

  没看到曲夏州现在什么模样吗。

  有钱得厉害。

  以后的昌河州就是现在的曲夏州!

  怪不得之前总听说,有人举家搬到昌河州了,原来是专业啊。

  原本还在做买卖的商贾们,一夜之间,发现自己的手下明显有离开的想法。

  那些有家人在原籍的,大家还有些顾虑。

  但本就跟家人不亲厚,又或者没什么直系亲属的,则想直接留下。

  这怎么能行啊!

  能跟着出来的,都是商贾们极信任的啊。

  这留下来,他们怎么办。

  还有那么多货物要拉回去。

  可空口挽留,肯定是没用的。

  就算签订了契约,那也不能隔这么远打官司吧。

  多数商贾第一个想法,便是自己解决,出门在外威逼肯定不行,只剩利诱了。

  外来的伙计们,倒成了昌河州丰收的第一批受益者。

  “涨工钱,涨工钱还不行吗。”

  “这地方虽好,可也冷啊,还离家那么远,还是回咱们老家好。”

  “大家都涨工钱,放心吧。”

  有了这个插曲,不少做完买卖的商贾,立刻赶着牛羊离开。

  纪大人虽然好,可跟他们抢人啊。

  这可不行。

  这些走的商贾,自然错过了棉花摘下来的盛况。

  他们虽然知道昌河州棉花产量极高,也知道这质量很好,可滇州棉在全国各地,基本能种成,无非是产量高低的问题,所以并未太在意。

  却没想到,这昌河州的棉花,才是最适合织布。

  估计这个宝库,要等下次过来才能发现了。

  一批批商贾离开,留下来价值四五百万两的物资,除了草原各部生活水平提高。

  昌河州,岐州同样跟着受益。

  而且卖给自己人的东西,肯定更便宜,几乎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事。

  自然也为了投桃报李,感谢纪大人带来这么好的牛皮。

  不过这些商贾是离开了,昌河州的丰收却被他们一路传到平临国各地。

  即将离开的宋大人都道:“明年,来投奔昌河州的人肯定更多。”

  其中原因很是复杂。

  混迹官场时间长的官吏,几乎一眼能看出原因。

  宋大人的三叔,纪楚之前也很熟悉,宋三叔在闽地做学政,那地方称作“人满为患”都不为过。

  本来就是山多地少,又信奉多子多福。

  资源就那么点,人多了,每个人分的就少了,士族们还想多拿多占,自然显得“拥挤。”

  就拿科举名额来说,人口多的地方,科举的艰难程度,便上一个台阶。

  中原豫州鲁地一带更不用讲,甚至闽地不少人,都是因为中原“太挤”而搬迁到那里的。

  平临国承平时间长。

  加上这些年经济科技有所发展,人口自然越来越多。

  根据宋三叔的推测,棉花尚且算平价且普及,就在这五年十年内。

深夜慢读:csw888.com 丝袜小说网

上一页下一页